Thursday, September 22, 2011

《小团圆》

前几天把《小团圆》看完了,张爱玲的书我其实只看过两本,《小团圆》和一本散文集《流言》,另外就是《倾城之恋》,几十页而已。都是最近看的。《小团圆》Y给我从国内带过来,都两年了,我上星期才看。小时候并不喜欢张爱玲,太阴冷。好长时间不看小说了,现在看的角度和以前很不一样。没有那么在乎是不是一样的人,只要写得好,写到了人性的深处,都会看着面熟吧,我想。

一个作家,看到世界,再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只要准确,就应该有可看之处。有人喜欢写“不同”的东西,其实也并不必要,向深处写才是硬道理。张爱玲在《流言》里说过类似的意思:

“文人讨论今后的写作路径,在我看来是不能想像的自由——仿佛有充分的选择的余地似的。当然,文苑是广大的,游客买了票进去,在九曲桥上拍了照,再一窝蜂去参观动物园,说走就走,的确可羡慕。但是我认为文人该是园里的一棵树,天生在那里的,根深蒂固,越往上长,眼界越宽,看得更远,要是往别处发展,也未尝不可以,风吹了种子,播送到远方,另生出一棵树,可是那到底是很艰难的事。”

“初学写文章,我自以为历史小说也会写,普洛文学,新感觉派,以至于较通俗的“家庭伦理”,社会武侠,言情艳情,海阔天空,要怎样就怎样。越到后来越觉得拘束。(《写什么》)”

别说是专业作家了,就连我们写写画画只是玩乐的人,也好像有自己注定的选择。也是因为不靠它吃饭,更没理由硬装。我哥喜欢智慧理性的画,比如达芬奇,Saul Steinberg,他的画也一样。V喜欢疯狂痛苦的作品,比如柴姆·苏丁,她的文字也有这个气质。我是个平常人,感情有些丰富,画画的时候,有时候也想,要不要那样一下,要不要这样一下,但也都算了,骗不了别人,也骗不了自己。

张爱玲眼里的世界恰好有些“不同”,表达又精确,坦然给你摊开这么个世界,让人错愕心疼。有的人的好句子,一看就知道是想出了句聪明话,不舍得不用,甚至不惜为这句话裹上一整篇文章。张爱玲的好,是不论看起来多么出人意表,其实都是写实的,朴素的。关于写作的朴素,她在《流言》里也写过:

“我喜欢素朴,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因此我的文章容易被人看做过于华靡。但我以为用《旧约》那样单纯的写法是做不通的,托尔斯泰晚年就是被这个牺牲了。我也并不赞成唯美派。但我以为唯美派的缺点不在于它的美,而在于它的美没有底子。(《自己的文章》)”

《流言》里收录的,是张爱玲从19岁到24岁的文章。写《倾城之恋》的时候她23。写《小团圆》的时候55。我感觉她更贴近了她想要的朴素。那种张爱玲语录似的句子很少,通篇的,成了一个人,一个人生。那天晚上读完,合书睡觉,做了一夜的梦,都分不清是我的梦还是她的,很像她书里的一句话:“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一醒过来它就在枕边,是只手表,走了一夜。”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