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08, 2006

后街的盛宴:之六

店名:食堂

常点的菜:狮子头,汆丸子,米粉肉,烧茄子,尖椒肉片,馄饨,肉龙,包子

如果论吃饭的次数,那一定是食堂去的最多。在后街工作了4年多,到食堂打饭应该总不下一千次吧。

办公室所在的小楼有些年头了,原来是北京大学理学院的数学系。两层的灰砖小楼,四四方方。上下两层各有一个回廊,一圈灰砖的方形柱子和半圆的拱。回廊的栏杆和办公室朝外的门窗都被漆成红色,和灰砖配着,素净里带着些鲜艳。当年鲁迅,胡适都在这个院子里工作。后来文史哲几个系迁到了几百米开外的北大红楼,那里成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所在。理学院的院子便没有多少人注意了。




找了一张理学院的老照片。照片上的这些楼都已经不在了,只剩下最右边露出一个小边的楼,便是数学楼。楼里的地板楼梯都是木头的。日子久了,枣红的油漆脱落了很多,露出木茬。尤其是一楼的大门门槛,已经成了一个深陷的洼。后来社里的木匠在这里钉了一张马口铁皮。从这里经过,总觉得可惜。

食堂就在小楼后面。快到吃午饭的时候,偶尔能闻到食堂飘来的饭菜的味道。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饿了产生的错觉。有去打饭早的同事已经端着饭盒回来了,招呼我:“快去吧,今天有米粉肉。”于是我也拿上家伙什去食堂。一共有三个窗口,找个短些的队排着。手里攥着菜票,塑料的,粉红的是一块钱,浅蓝的五毛,新买的时候用橡皮筋扎成一沓。据说食堂里的几个师傅颇有来历,做过国宴的。不知是真是假,不过的确花样不少,有些菜我还挺喜欢吃。比如汆丸子。清水的汤,用白菜粉丝做底,汤里有几个白嫩的丸子。丸子用淀粉调得适度,松软但还有肉的口感。丸子的味道浸在汤里,有些淡淡的姜味。米粉肉也好吃,大概是用大蒸锅的关系,肉和米粉都蒸得透烂,油亮亮的发着酱油色的光泽。米饭是用方的铁皮蓖子蒸的。要二两就是正方形的一块,一两就是正方形的一半。师傅拿个小铲子给你扣在饭盒里的菜上。回过头,队伍的尾部有一个小橱窗,是买凉菜的地方。红油猪耳,四川泡菜,雪菜毛豆。饭盒里已经有菜有饭,要再买凉菜就只能放在饭盒盖上了。两手端着,回到办公室,和一帮同事边聊边吃,倒也热闹。食堂的饭菜当然不会是上品的美味,但好处是不容易吃厌。有时候出门久了,天南地北吃得胃口疲倦,还会想念食堂饭菜的味道。

常常也会到办公室吃早饭。早上有新煮的白米粥,来个茶叶蛋,然后买1毛钱的咸菜。是食堂的师傅拌的,大头咸菜切成丝,调上醋和香油,再拌些葱丝。或者买馄饨,或者买包子。只是我还是很难赶上买饭的点儿。于是有个同事帮我买,她住在三环,在路上要花四五十分钟,倒要替我这个住在大院里的人打饭。早上懒懒的走到办公室,看到桌子上铺了张报纸,上面放着我的早饭。一天就很愉快的开始了。

晚上不知道吃什么好的时候,便也去食堂买。拎着饭盒,走两分钟也就从家到食堂了。中间可以抄个近路,一条很小的夹道,一边是一座红墙灰瓦的大房子。平房,却大至有两层楼高。这是和嘉公主府,原来住了乾隆的四女儿。现在是老干部活动室,偶尔进去过几次,墙有近一米厚,夏天里面的风也是阴凉的。从夹道里钻出来,迎面便是办公室的小楼。夕阳里,披着一层明亮的光,却显得沉寂。大院很安静,没有什么人,除了几个加班的,去食堂的便是一班没有成家的。晚饭食堂的师傅只是应景做一下,有时就是热一下中午的剩菜。几个人端着饭盒,遇见了,打个招呼各自走开。或者,低头看看手里的晚饭,觉得扫兴,便把饭盒放到一边,一起出去找地方吃饭了。

1 comment:

bing said...

我也没想到后街还有你没吃过的地方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