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
上个周末去YM和老Y家吃饭,酒备了很多,自然而然的,我又喝大了。依稀记得聊到了纵贯线,可是回家时为什么带了张台湾民歌三十年演唱会的VCD,我一点都记不得了。
这张碟还挺长,4个小时,我想那就边蹬自行车边看吧,分两个晚上看完了。一开始看的并不起劲,都是五六十岁的人,唱二三十年前的歌,歌也很多没有听过,歌的质量和唱的质量都欠佳。但是5分钟一首歌,一个人唱完一首就换下一个人下一首歌,倒也热闹流畅。M背对着电视玩他自己的,只有胡德夫,大小南方,和万芳唱歌的时候他回过头来仔细的听了,万芳的《走在雨中》还倒回去听了第二遍。
总有上百个人吧,听歌慢慢不重要了,这些带着年纪的人的脸让我着迷。有人依然活跃在文艺界,有人早就回家带了孩子,住在国外,有人开了火锅店,有人当了普通职员。意得志满的意得志满,经历过不顺的眼神柔软,有人唱歌前先感谢主,写了很多好歌的李泰祥得了帕金森症,瘦削迟缓,怔怔地看着台上,依然在当歌手的穿着演出服,还都入时,早就成了老百姓的,穿了郑重的衣裳,但显出些不自在,大多数人都感慨岁月流逝青春不在,也有依然长了一身腱子肉的壮汉,坚信自己不属于这个衰弱的团队,用reggae翻唱当年的民谣。
胡德夫说这场演唱会,国父纪念馆里坐了几千人,场外的广场上有上万人,冒着雨,很多人带了他们的孩子,“台湾民歌又回来了!” 主持人陶晓清说,当年唱歌的那些人,现在几乎都不唱歌了,“民歌时代不在了。” 从1975年到2005年,是台湾民歌的30年。如果中国也办一个同样的演唱会,都该请谁来唱呢。
第二天又接着看剩下的两个小时。到第三个小时的时候演出部分就结束了,剩下的一个小时干什么呢?我有些不明白。
先是不停的回场,压轴的是蔡琴,她很会调度全场,所有的歌手都出来了,有的在台上唱,有的在观众席上跳,一个跟着妈妈从美国回来演出的美丽的小女孩,4,5岁,穿着红色的小裙子,不停的在台上转圈圈,从一头转到另一头。观众没有走的,都站着,微笑的看,都是40,50,60岁的人,有人带来了孩子。
然后是幕后花絮,排练的场景,大家互相问好,互相拥抱,很多人20多年没见过面,也20多年没唱过歌了,很多人都哭了。他们好像不知道该怎么结束这场演出,我也不知道他们该怎么结束这个片子,但是他们不想结束,我也不想。
然后他们就坐着车去台湾观光了,分坐好几个大巴,一路接着唱,看看山水,吃小吃。
然后呢,又是一轮的问候。
然后呢,一部分人又到美国去演出了几场,片子接着演。
然后又是一轮问候。
又是一轮民歌大事记的滚动字幕。
又是一轮每个人的现况。
像一群上了年纪的人,叙着叙着旧,就忘了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样说再见,就任由着自己絮絮叨叨下去。我热泪盈眶。
原来济南的家是个大家族,3,40个人,每年过年都会聚会。姥姥还在的时候,大年初一都是到我家来,妈妈准备三桌子菜,老辈一桌,青年一桌,小孩子一桌,3间屋子,一个屋里摆一桌。小孩子的那一桌的名分是叫“上不了桌”,用的是我们家平常吃饭用的黑漆木圆桌,小腿那么高,其他两桌是高桌子。每桌都10几个人,坐在椅子上,马扎上,床上,围坐得严严实实。然后初二到初五,从大姨二姨三姨四姨家一路转过来。妈妈在济南5个姐妹,过年放5天假,正好一家一天。姥姥去世以后,改成了大年初一中午全部人到饭店聚会。老辈们互相敬酒,小辈们走到老辈的桌子上敬酒,表姐们凑在一起聊天,表哥姐夫们互相打趣,姨夫们搂着表姐们跳交际舞,爸爸和几个小侄女唱卡拉OK,爸爸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小侄女们嫩嫩唱着与年龄尚不相称的情歌,表嫂们讨论穿衣和新式的口红,互相摸弄新烫的头发。
那时候,表姐表哥有录像机,也录了很多。不知道那些影片现在都在哪里。
小时候我算不上热衷这些聚会,但是过年就是这样的,从我记事开始。有一年,忘了是高中还是大学,从初一到初五,我在亲戚家连着睡了5个白天。最后一天妈妈发了飙,当着大家把我骂了一顿。其实我也不是故意的,就是不知道该干点什么。
现在我的年龄终于能“上桌”了,家里的聚会早就停了好几年。国外固然没什么春节可过,还在济南的表姐说过年也不过像是个大周末。
我不知道算不算“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知道是不是“老了”,我只是“五驹子六兽”,手脚不知怎么放,想炸很多东西,办年货。昨天M看了我一会儿,说,明天我要做几个菜,过年。
一会儿我们去市场,买条活鱼,几个螃蟹,然后炸点酥肉,肉已经拿出来化冻了。
今天晚上,叫几个朋友,吃饭,过年。
大家过年好!
这张碟还挺长,4个小时,我想那就边蹬自行车边看吧,分两个晚上看完了。一开始看的并不起劲,都是五六十岁的人,唱二三十年前的歌,歌也很多没有听过,歌的质量和唱的质量都欠佳。但是5分钟一首歌,一个人唱完一首就换下一个人下一首歌,倒也热闹流畅。M背对着电视玩他自己的,只有胡德夫,大小南方,和万芳唱歌的时候他回过头来仔细的听了,万芳的《走在雨中》还倒回去听了第二遍。
总有上百个人吧,听歌慢慢不重要了,这些带着年纪的人的脸让我着迷。有人依然活跃在文艺界,有人早就回家带了孩子,住在国外,有人开了火锅店,有人当了普通职员。意得志满的意得志满,经历过不顺的眼神柔软,有人唱歌前先感谢主,写了很多好歌的李泰祥得了帕金森症,瘦削迟缓,怔怔地看着台上,依然在当歌手的穿着演出服,还都入时,早就成了老百姓的,穿了郑重的衣裳,但显出些不自在,大多数人都感慨岁月流逝青春不在,也有依然长了一身腱子肉的壮汉,坚信自己不属于这个衰弱的团队,用reggae翻唱当年的民谣。
胡德夫说这场演唱会,国父纪念馆里坐了几千人,场外的广场上有上万人,冒着雨,很多人带了他们的孩子,“台湾民歌又回来了!” 主持人陶晓清说,当年唱歌的那些人,现在几乎都不唱歌了,“民歌时代不在了。” 从1975年到2005年,是台湾民歌的30年。如果中国也办一个同样的演唱会,都该请谁来唱呢。
第二天又接着看剩下的两个小时。到第三个小时的时候演出部分就结束了,剩下的一个小时干什么呢?我有些不明白。
先是不停的回场,压轴的是蔡琴,她很会调度全场,所有的歌手都出来了,有的在台上唱,有的在观众席上跳,一个跟着妈妈从美国回来演出的美丽的小女孩,4,5岁,穿着红色的小裙子,不停的在台上转圈圈,从一头转到另一头。观众没有走的,都站着,微笑的看,都是40,50,60岁的人,有人带来了孩子。
然后是幕后花絮,排练的场景,大家互相问好,互相拥抱,很多人20多年没见过面,也20多年没唱过歌了,很多人都哭了。他们好像不知道该怎么结束这场演出,我也不知道他们该怎么结束这个片子,但是他们不想结束,我也不想。
然后他们就坐着车去台湾观光了,分坐好几个大巴,一路接着唱,看看山水,吃小吃。
然后呢,又是一轮的问候。
然后呢,一部分人又到美国去演出了几场,片子接着演。
然后又是一轮问候。
又是一轮民歌大事记的滚动字幕。
又是一轮每个人的现况。
像一群上了年纪的人,叙着叙着旧,就忘了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样说再见,就任由着自己絮絮叨叨下去。我热泪盈眶。
原来济南的家是个大家族,3,40个人,每年过年都会聚会。姥姥还在的时候,大年初一都是到我家来,妈妈准备三桌子菜,老辈一桌,青年一桌,小孩子一桌,3间屋子,一个屋里摆一桌。小孩子的那一桌的名分是叫“上不了桌”,用的是我们家平常吃饭用的黑漆木圆桌,小腿那么高,其他两桌是高桌子。每桌都10几个人,坐在椅子上,马扎上,床上,围坐得严严实实。然后初二到初五,从大姨二姨三姨四姨家一路转过来。妈妈在济南5个姐妹,过年放5天假,正好一家一天。姥姥去世以后,改成了大年初一中午全部人到饭店聚会。老辈们互相敬酒,小辈们走到老辈的桌子上敬酒,表姐们凑在一起聊天,表哥姐夫们互相打趣,姨夫们搂着表姐们跳交际舞,爸爸和几个小侄女唱卡拉OK,爸爸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小侄女们嫩嫩唱着与年龄尚不相称的情歌,表嫂们讨论穿衣和新式的口红,互相摸弄新烫的头发。
那时候,表姐表哥有录像机,也录了很多。不知道那些影片现在都在哪里。
小时候我算不上热衷这些聚会,但是过年就是这样的,从我记事开始。有一年,忘了是高中还是大学,从初一到初五,我在亲戚家连着睡了5个白天。最后一天妈妈发了飙,当着大家把我骂了一顿。其实我也不是故意的,就是不知道该干点什么。
现在我的年龄终于能“上桌”了,家里的聚会早就停了好几年。国外固然没什么春节可过,还在济南的表姐说过年也不过像是个大周末。
我不知道算不算“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知道是不是“老了”,我只是“五驹子六兽”,手脚不知怎么放,想炸很多东西,办年货。昨天M看了我一会儿,说,明天我要做几个菜,过年。
一会儿我们去市场,买条活鱼,几个螃蟹,然后炸点酥肉,肉已经拿出来化冻了。
今天晚上,叫几个朋友,吃饭,过年。
大家过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