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7, 2007

萝卜干




这是什么这么美丽?
是我们家晾的萝卜干来
嘿有嘿有嘿~

还有什么比M的手更灵巧?
不可能来
嘿有嘿有嘿~

Monday, March 26, 2007

In Dad's Arms & In Dad's Shoes


朋友G是个印度人,这是她的小宝宝。从刚出生,到一个月,到现在。

Sunday, March 18, 2007

心理学里的火鸡

上次提到的插画书《The Compleat Turkey》里,有一只做了心理学家的火鸡(点开可以看大图)。

原本对心理学抱有很大的好感。听听这名字,心!理!学!这几年陆陆续续读了些心理学的文献,心里反而越来越起疑,觉得不对劲了。凑巧也一直在修数学和统计的课,两方面有了些比较。在我看来,数学和统计学的老师讲课,都是想把复杂的事往简单里说,尽量让人明白;而心理的文章多是把简单的事往复杂里说,尽量让人不明白。

随便查了查,网上有不少这样的文章,“为什么心理学不是真正的科学”。当然,这个句式还应用在了很多别的学科上,比如经济学,教育学,政治学等等。这可是个大问题,我不能乱说。我想,这里说的“科学”是“硬科学”或“自然科学”。一个学科不需要非把自己弄成“科学”。艺术就不是科学,但是没有人会怀疑它的意义。经济学,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都有其无需置疑的意义。可是如果一定要装成一个自己不是的东西,看起来就缺点自信,也难免会做出些荒唐事。

因为读的坏的心理学文章太多,我就琢磨着给坏文章分了分类。大概有以下这么三种。第一种坏文章是用严谨的研究方法说明了一个无聊的问题。就好比在用了很大的样本,合理的分组,繁复的统计模型以后,得出来一个结论:(1) 盐是咸的,糖是甜的;然后又用了很大的样本,合理的分组,繁复的统计模型以后,得出来一个进一步的结论:(2)盐比糖咸,糖比盐甜。第二种坏文章研究的问题本身挺有意思,但是研究方法不着边际。比如要说明盐为什么是咸的,经过*&%&am p;am p; amp;a mp; $ %^& ^$# %^*$ #$@ ##@ @&*一系列胡说八道,强人所难的论证后,得出结论:这就是为什么盐是咸的。看完以后得到的唯一信息就是,这个人的确很想得出这个结论。第三种坏文章,研究的问题和方法都没什么意思,就不多说了。

看第一种文章我是左手扼右腕,看第二种文章我是右手扼左腕。扼腕当然要叹息一下,更重要的是要克制自己想把那几页纸扔出去的冲动。看到第三种文章,也就没有克制的必要了。第二,第三种自然不值一提。但是做第一种研究的人是最让我费解的。使了吃奶的劲儿,说了些不言自明的话,你到底是怎么想的?经常我坐在下面,听前面的那个人孜孜不倦的谈论自己的研究时,就想:你是傻呢,还是对意义这个东西有了超然的理解呢,还是就是个混事儿的?

心理学整个是个什么样,我理解不多,说不好。但是火鸡的确很讨厌。

Thursday, March 15, 2007

几本插画书:一

最近买了些二手的插画书。画得很好,因为是二手的,又很便宜。把封面贴出来看看!最后一本《黄巴士》是一个香港杂志,里面连载V最喜欢的屎捞人系列。









Tuesday, March 13, 2007

三番

去年春天去三番开会,比同伴早到了一两天,间歇的时候自己在城市里走走。住的酒店就在市中心,门口是有轨电车的发车站。不宽的马路上有来回两个车道,发车站里有一个用来给车掉头的转盘。电车回站后就开到转盘上,司机下车,用手拉着车尾部的栏杆,沿着转盘走一圈,整个电车便也轻松地转了个脸儿,然后车身上又提里荡浪挂满游客,掉头开走了。


虽然也是加州,但这里比南加的植被好。从机场出来,坐在轻轨列车上,就看到远处层层叠叠的小山,高大浓绿的树木中一个个鲜艳的小房子,十分可爱。城市里面,人行道上是红色的方砖,一条条小街,依着地势起伏,也显得婉转起来。

晚上约了老M出来玩。去海边走了走,然后到渔人码头吃东西。那是我在国外第一次看到大排档,海鲜水果肉零食,胡乱八遭地堆在铝皮的长条桌子上,加上热腾腾的水汽,很是地道。要了螃蟹和啤酒,吃完已经有些晚了。码头上的停车场上停着一两部车,我们绕过去看39号码头上的海狮和旁边的游乐场。黑暗中,游乐场里只有一个大屏幕无声的闪烁着,伴着远处海狮的叫声。出门见到老友,依旧的一幅好心肠,真是让人愉快。

Sunday, March 11, 2007

老B的Blog

一两个月前老B去了一趟河南,拍了些照片。他把这次出门写在了他的新博客里,配了文字,文字和图片都非常好。我非常爱看。现在他的网页的点击数是289下,估计大概有100下是我点的。链结在右边。还加了北京的几个朋友,白丁和阿莲。链结都在右边。

后来一看,V也开始绣麻花了。真是高兴!链结也在右边。

Friday, March 09, 2007

再转贴

还是方舟子写的有关性格的文章,不过这次和血型有关。再贴出来看看,原文在这里

值得注意的血型迷信

方舟子

据报道,山东省淄博市有一所小学今年的一年级新生采用了依据血型分班的原则。校方称这是考虑到因血型不同,人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世态度也不一样,这样分班更有利于按性格因材施教,任课教师还可以针对各个学生的血型、性格特点,制定教育培养计划。对学校的这种做法,市民有的表示赞成,有的表示反对,究竟这种教育模式是否合适,一时难有定论。(《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30日)

消息传出后,网上有人担忧地说,这次按血型分班,下次会根据“星座”来分班吗?这种担心倒是有些多余。星相在中国还只是一些年轻人在玩,学者、教师一般都知道那是迷信,不会太把它当回事。但是许多学者、教师却会觉得血型决定性格的说法很有道理,其中不乏从事生物学、医学工作的专业人士。我曾经问过一位医生,她为何认为血型决定性格论有道理。她回答说,人的性格受遗传的影响,血型也是遗传的,所以这两种应该会有些关系吧。这个回答自然无法令人满意,因为按照这个逻辑,我们也可以认为一切能遗传的性状——比如肤色的深浅、头发的曲直、身材的高矮——都能先天地影响性格。

所以,虽然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人的性格形成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任何遗传因素都能影响性格。从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看,我们看不出ABO 血型有可能影响到性格。ABO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的。这些抗原属于糖类,在唾液等其他体液中也能检测到,但是在脊髓液中不存在。由于脑和血管之间有一道脑血屏障,血液不能流进脑组织,因此血型抗原不可能与中枢神经接触,也就不可能对性格发生影响。

有人辩解说,虽然血型本身不能直接影响性格,但是与血型基因联系在一起的其他未知基因能决定性格,因此血型也就与性格有间接的关系。如果有这样的基因的话,也必定是和血型基因相邻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才能在遗传时连锁在一起。虽然现在我们对影响性格的遗传因素所知甚少,但是这些因素必定是极其复杂的,涉及到众多基因的相互作用,决无可能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靠简单的遗传方式来决定。因此,这种辩解也是站不住脚的。

“血型性格学”的书籍往往会罗列一些名人的血型以证明血型与职业的关系,有点科学头脑的人应该很容易想到这些名人是有选择地被挑选出来的,那些不符合结论的名人都被舍去了。还有的列出一堆血型与性格相关的统计结果,似乎显得更客观,其实这些统计并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士做的,没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即使不是捏造出来的,也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我曾经仔细检索、查阅过国际学术期刊上研究血型和性格的关系的论文。不管是日本还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他们的调查、统计结果都表明血型和性格无关。有一项针对日本人的研究发现,他们的性格与血型有微弱的关联,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血型性格学”在日本非常流行,受试者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自我实现:由于相信自己所属的血型应该有什么样的性格,于是不知不觉地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相反地,“血型性格学”在美国没有市场,就未出现这样的统计结果。

“血型性格学”还试图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寻找依据。据说,O型是最原始的血型,因此O型人具有原始的生命力。A型是在森林、山岳、丘陵等地形复杂、视野狭小的地带从O型进化出来的,为了适应这种复杂的生活环境,使得A型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强。B型则是在草原、沙漠等视野广阔的地带进化出来的,养成了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性格。再后来A型和B型人种杂交,才出现AB型。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推翻了这个进化图景。在上个世纪90年代,ABO血型基因的序列都被测定了。通过基因序列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血型基因的进化史:A基因其实才是最古老的基因,O基因和B基因都是由A基因先后突变来的。通过计算可知,这个变化发生于几百万年前。也就是说,人类祖先一开始就已经有了三种血型基因、四种血型了。

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血型性格学”都是一门伪科学,相信血型影响性格则是一种现代迷信。如果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游戏玩玩,或提供一点心理安慰,倒也不必多加指责。即使有人把它当真,根据血型交友、寻偶,也是个人自由。但是以前已出现过有些公司根据血型雇人、用人,对某种血型的人进行歧视,现在又发展到用血型来指导儿童教育,这就成为一种社会危害了,不能一笑了之。

2006.9.1.

(《中国青年报》2006.9.6.)

小狗狗之:泳裤





Wednesday, March 07, 2007

转贴

昨天看了方舟子的这篇文章。因为系里的几个老师是做这方面研究的,看起来很亲切,文章也写的很清楚。转贴出来看看,也可以看原文

人的性格是不是基因决定的?

方舟子

国内第一部武侠动画片正在热播,有人认为该片“内容低级,充满了暴力、情色、脏口、恐吓、威胁”,孩子们长期观看,“会产生很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请求停播该片。但有一位被称为“童话大王”的儿童文学作家对此很不以为然,对记者表示:“我认为一个孩子怎么样,基本上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后天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我不是很清楚,但是父母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基本上就应该是怎样的了。”

如果不是记者转述有误的话,“童话大王”的这个评论是自相矛盾的。既然他不清楚环境的影响有多大,又何以能够断言一个孩子的性格基本上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呢?

“童话大王”的观点,是属于所谓遗传决定论。一个人的性格是基本上先天决定的,还是受环境的影响后天使然的,曾经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遗传决定论向来被认为是反动的、保守的,环境决定论则被认为是进步的、开明的。争论虽然激烈,在以前却缺乏严谨而客观的科学研究,或者是出于社会偏见,或者是出于美好的愿望。近二十年来,才有了比较可靠的科学研究,可以对基因、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影响下一个结论。

在遗传学上,要研究基因与环境的关系,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有着相同的基因组的个体(也就是所谓克隆)控制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比较其结果。同卵孪生子有着相同的基因组,是很好的实验材料,但是我们却无法拿人来做这种控制实验,只能进行调查统计。

这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比较同卵孪生子和异卵孪生子的异同。同卵孪生子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发育来的,他们的基因组相同,遗传相似程度达到100%。异卵孪生子则是两个(或更多个)卵分别被两个(或更多个)精子受精产生的不同受精卵分别发育而来的,虽然他们在同一时间位于同一子宫,但是他们的遗传相似程度与同一对父母在不同时间生下的两个孩子是一样的,平均为50%。如果某种行为特征在同卵孪生子之间的相似程度并不比异卵孪生子高,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种特征的遗传程度很弱。反之,如果同卵孪生子在某种行为特征的相似程度高于异卵孪生子,那么它就很可能是受到遗传影响的。

另一种方法是比较出生后不久就被分开在不同家庭抚养的同卵孪生子和在同一个家庭抚养的同卵孪生子。这个办法的依据是认为在不同家庭抚养的孪生子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因此其相似性就可认为是由于有相同的基因导致的。这个依据并不完全可靠,因为孪生子在被分开抚养之前,至少已有九个月的时间是处于相同的环境中的(母亲的子宫),而且在不同的家庭抚育,并不等于其生长环境就完全不同,其中完全有可能有很相同的环境因素。

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不能只比较个案,而必须对大量的孪生子做调查、统计。在世界上,已有多项这种调查,其中最大的一项是美国明尼苏答大学的研究人员负责的,他们共研究了8000多对同卵孪生子和异卵孪生子,包括130多对在不同的家庭长大的同卵孪生子。他们之所以能找到这么多被分开抚育的同卵孪生子,得益于美国历史上一个悲惨的时期: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迫使许多贫苦家庭把刚出生的孪生子分开送人抚养。以后很可能再难以有这样的研究机会。

研究者对孪生子进行了深入具体的面试,以了解其生活环境,对社会、宗教、哲学问题的看法,并用一系列心理测试判断其职业兴趣、思维能力和性格倾向。结果表明,同卵孪生子的性格相似程度明显大于异卵孪生子。明尼苏答大学的研究结果是,一起长大的同卵孪生子的相关性平均为0.46(0表示两个人没有一点相似之处,1表示两个人完全相同),分开长大的同卵孪生子,这一数字为0.45。这说明同卵孪生子的性格相关程度,与他们是否在相同还是不同的环境长大无关。分开长大的异卵孪生子的性格相关程度平均为0.26,大约是同卵孪生子的一半,这与他们的遗传相似程度是同卵孪生子的一半相符。从同卵孪生子和异卵孪生子得到的相关性可以用于计算遗传差异与性格差异的相关性。平均来说,大约50%的性格差异是由于遗传差异导致的,或者说,遗传因素对性格的影响大约占了一半。遗传学家把这个数字称为遗传率。如果性状差异是完全由遗传差异引起的,遗传率为1,如果性状差异与遗传差异毫无关系,遗传率为0。其他的类似研究的结果,所得到的性格遗传率,一般在0.2-0.5之间。

由此可见,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都是错误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影响大约同等重要。两个人的遗传差异越大,环境越不同,性格差异也就会越大。而两个人的性格相似主要是由于相似的遗传因素引起的,环境的影响很小。但是我们必须记住,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实际上是无法截然分开的,而是混杂在一起、交互发生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分影响性格的因素有多少属于遗传的影响,有多少属于环境的影响,是不可能的。简单地说,遗传、环境,以及经常被忽视的随机因素,都对人性有重要的影响。

达尔文曾经深刻地指出,那些顽固地坚持遗传决定论、认为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人,实际上是在推卸社会责任:“如果穷人的惨状不是自然法则而是我们的制度导致的,那么我们的罪过就会很大。”“童话大王”本人的童话作品也曾经遭受批评,认为它们不适合儿童阅读,会对儿童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明知自己并不了解后天环境的影响有多大,却要断言儿童的性格基本上是遗传基因决定的。暴力动画片、另类童话是否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当然可以讨论,但是不应该因此一概否定儿童的成长会受不良环境的影响。编导、作家在向儿童推销自己的作品时,还是要多一点社会责任感。

2007.2.28

(《经济观察报》2007.3.5.)

Thursday, March 01, 2007